孩子为什么会有破坏行为?
孩子的破坏行为,是最让父母头痛的事情,好好的玩具转眼就成一堆废品了。遇到孩子的破坏性行为,家长不要盲目的训斥,如果有条件可以给孩子创造这样一个环境,供孩子自由想象。因为破坏行为,如果利用得当,可以转换为难得的创造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宝宝的“破坏行为”可分为“无意破坏”和“有意破坏”两种,1-2岁宝宝因为手眼脑协调的能力发展不完全,分析判断的能力比较欠缺,对时间、空间距离、物体重量体积等估计不准确,他们的破坏行为更多的属于“无意破坏”。
随着宝宝自我控制能力增强,他开始出现一些 “有意破坏”的行为。如宝宝将积木搭起来,父母正在称赞他,而他自己也正自鸣得得意地拍手叫好的同时,他可能突然把叠高的积木推倒,并因此开心地大笑起来;妈妈费了很多时间,终于为他折了一匹可爱的小马,他拿着玩得正起劲呢,突然莫名其妙地将小马揉成纸团,扔来扔去地玩开了。
理由一:“那是什么?”
新奇是幼儿探索世界的动力,在他们的“研究合同”上只有一句话:掌握全世界的秘密——他们要检查所有的他们还弄不明白的东西。
而在他们的检查清单上,排列着他们最感兴趣的东西:爸爸和妈妈的各种物品。探索不是什么坏事情,只不过它们总是伴随着一些其他的结果,例如破坏了爸爸的电脑、倒掉了妈妈的香水……
无论是需要维修的电脑,还是被倒空的香水,对于父母的忍耐力来说都是严峻的考验。我们很想大大地发作,但是又必须保持应有的耐心。因为我们也清楚,孩子并不是故意搞破坏,他们哪里明白香水对妈妈的意义,而修理电脑要花上多少枚棒棒糖的钱呢?
既然我们不能阻止这种探索行为,就只能想办法把损失降到最低。我们可以把珍贵的东西收藏起来,对于计算机或音响这种很难藏起来的东西,就只能想办法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把他们吸引到更新鲜有趣、也更加合适他们的领域里去。
理由二:“我生气了!”
孩子对现实中的事情都有自己的底线,因此让他承受过多的拒绝,对他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发脾气是他们表达失望的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需要保持冷静。
孩子在发脾气之后最希望得到关爱,因为他们需要确认“我还是爸爸妈妈的宝贝”,所以我们不能以暴制暴。但是,我们还必须让他们明白:发脾气不是搞破坏的通行证,所以在他们平静之后,必须乖乖地去把自己摔出去的玩具拣回来并且收拾好。
孩子所得到的自由空间越小,他发脾气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父母在对孩子说“不”的时候,不妨先考虑一下是否一定要拒绝孩子。有些时候,我们可以寻求一些折中的解决方式,多给孩子一些安慰,可以阻止孩子怒气冲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