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勤俭日为什么不为人知?炫富成一种病态
要践行勤俭节约,需要一把“奥康姆剃刀”
西方哲学史上,“奥康姆剃刀”定律倡导“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追求简单有效。要践行勤俭节约,就需要一把“奥康姆剃刀”。
删去行事方式上的繁文缛节,使最关键的脉络清晰明朗,避免“作秀”。这就需要我们能“事前多思虑”,将不必要的环节一一免去。就拿结婚来说吧,本是两人精心将爱修成正果了,办个仪式宣告一下,然后就开始过自己甜甜蜜蜜的小日子。两人相爱就足够了,何必花费巨资闹出那么大动静?
除去生活方式上的附赘悬疣,让目的明确化,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这就需要我们经常审视自己的生活习惯,低碳生活,简单乐活:能走路就不骑车,能骑车就不坐车;出门购物带袋子,下班不常下馆子;减少使用“一次性”,多动脑子“重复利用”……总之,抑制好购买欲,掌控好消费欲,拿捏好使用欲,从点滴做起,能免就免,能省就省,唯有如此,才能省出绵长的幸福日子。 (崔红玲)
讲排场、要面子,这是如今的一种社会病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让一些人先富了起来。但是,有的人富了口袋却穷了脑袋,一些人富足之后,生活更加奢侈,挥金如土,将勤俭视为一种落后。讲排场、要面子,这是今天的一种社会病,但对勤俭的否定和漠视,是十分可怕危险的。
当前,虽然大家离小康的日子渐行渐近,但是那些偏远山村没有鞋穿的孩子,那些繁华都市中的低收入人群,都在提醒着我们没有骄奢淫逸的理由。
邵逸夫先生二十多年来在内地捐学助教高达三十多亿港币,他奉行的财富观就是:“我的财富取之于民,应当用之于民。”李嘉诚先生也说过:“基金会是我的第三个儿子。”他将个人财产的三分之一捐作公益慈善基金,至今已对教育、医疗、文化及公益事业捐款逾110亿港元。其实,将更多的财富与他人分享,不但可以丰富人生的境界,也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充盈和安宁。
(闻之)
媒体要更加担负起责任,不能助长炫富奢靡之风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勤俭是一种品德,一种行为。《左传》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诸葛亮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名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概括了勤俭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
在今天,勤俭的美德不仅是绵长深远的中华文化中的基因,也是我们所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之一。在一个告别物质匮乏、生活走向丰裕的现代社会,抵制过度消费,节约有限资源,提倡节能减排、低碳生活,这些都是在传承我们传统文化的精神遗产。
但是我们看到,勤俭美德的传承出现了断裂。一些年轻人认为,今天物质极大丰富了,勤俭就是生活困难和落后的同义词。
然而,断裂不能归咎于年轻一代,传承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家庭中父母以身作则;学校足够重视,德智并举;社会大力弘扬勤俭榜样。此外,媒体要更加担负起责任。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让奢侈品广告泛滥荧屏,助长炫富奢靡之风,而是要多关注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的的危机;不仅关注以消费娱乐为主的节假日,还要多报道一些具有全球意义的世界日,如世界环境日、无烟日、粮食日、无车日、地球日;不仅在“勤俭日”宣传勤俭,还要倡导日常行为中的节俭。让勤俭的理念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影响到我们每一个公民。
专题推荐:2012年10月31日世界勤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