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小儿慎防3类传染病
逐渐恢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3. 恢复吞咽功能。对有吞咽障碍的患儿,应哺喂流质饮食,从一滴一滴地喂,到一口一口地喂,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逐渐训练患儿的吞咽功能。喂食过程中要保持环境的安静和适宜的光线。
乙型脑炎恢复期的治疗对减少后遗症十分重要,家长应有耐心和爱心,才能使孩子得到最大的康复。
积极预防
1.接种疫苗。由于本病的死残率高,因此预防本病的发生就显得特别重要。首先,对生后6个月的孩子就应接种乙脑疫苗,直到15岁前,孩子每隔4年都应加强接种1次。
2.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养成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既要有合理的营养,又要有足够的睡眠,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3.彻底灭蚊。值得注意的是,灭蚊、防蚊是预防乙脑发生和流行的最根本措施,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污水和排除积水,消灭蚊子的孳生地,这是预防本病发生的关键。
三、伤寒、副伤寒
病症特点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3~7岁小儿多见,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常表现为起病较急,5~7天内发热达到高峰且难退热,称为稽留热,常伴有头痛、呕吐、鼻出血、腹痛、腹泻等。少数于发病第2周在胸、腹、背部可见散在淡红色、直径为2~4毫米的皮疹,稍高出皮肤,压的时候褪色,有数个或十余个不等,分批出现,称为玫瑰疹。
严重者在高热时可表现为表情冷漠,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称为伤寒面容。患儿体温虽高,但脉搏相对较缓慢,并有腹胀、肝脾大、白细胞总数降低等表现。伤寒常见的并发症有支气管肺炎、中毒性心肌炎、肠出血和肠穿孔。
副伤寒是由副伤寒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症状与伤寒相似,但常较轻。
治疗调护
由于伤寒是一种重症传染病,因此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以减少传播。
1.隔离消毒。患儿在临床症状消失后5天开始做粪便培养,间隔5天后重复培养,至2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患儿的大小便须用2倍容量的5%来苏水或5%漂白粉液消毒,放置4小时后再倒掉。食具、衣服及其他用具可煮沸消毒。
2.患儿需卧床休息。体温超过39℃可适当予以物理降温,如冰枕、额部冰敷等;必须保持皮肤与口腔的清洁卫生,防止发生皮肤感染和口腔炎。
3.注意并发症。应经常注意粪便颜色和腹部情况,如遇腹痛、脉搏加速、大便带血或极度腹胀等症状时,务必随时检查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4.饮食调护。因肠壁形成溃疡,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