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特有的33种“异常”不是病
宝宝降临家庭,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但毕竟是新手爸妈,对于很多宝宝表现出来的“异常”行为甚是担心。害怕宝宝是不是哪里不舒服,或怀疑自家宝宝有什么异样。
今天我们就来让新手爸妈们了解一下宝宝的生理机制,掌握新生儿特有的“异常”,明白哪些是不用介入处理,哪些是要治疗的。
体重减轻新生儿在出生一周后往往会有体重减轻的情形,这是因为宝宝的进食量还没有走上正轨,加上每天排出的大小便、呼吸及皮肤排出肉眼看不出的水分等,使体内暂时性的失去平衡,造成体重在出生后前3~4天会减轻。减轻的量可能多达出生时体重的10%,不过随着宝宝渐渐适应,八九天后这些体重就会补回来。
我家大宝出生6.3斤,过了两天洗澡称重就5.8斤了。那时还真担心了,这么小一点这么好一下子轻0.5斤。经过医生介绍,自己也看了资料,了解清楚这个情况。所以二宝出生后变轻也就了解了。
不过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如果宝宝出生10天后仍无增重趋势,体重没有恢复的,就需要就医找寻原因了哦。
打喷嚏
新生儿偶尔打喷嚏并不是感冒,因为新生儿鼻腔血液的运行较旺盛,鼻腔小且短,若有外界的微小物质如棉絮、绒毛或尘埃等便会刺激鼻黏膜引起打喷嚏,这也可以说是宝宝自行清理鼻腔的一种方式。
当然要注意的是,如果突然遇到冷空气也会有打喷嚏的状况,除非宝宝已经流鼻涕了,否则家长不用担心,也不用让宝宝服用感冒药。开空调注意调节好温度,不要太低。要注意空调房空气流通。
肢体蜷曲
出生前由于子宫内的空间限制,胎儿的动作大都是头向胸,双手紧抱于胸前,腿蜷曲、手掌紧握,出生后头、颈、躯干及四肢会自然逐渐伸展开来,所以宝宝出生后常有小腿轻度弯曲、双足内翻、两臂轻度外转、双手握拳,或四肢呈蜷曲等状态。
注意除非宝宝的大脑或神经发育有问题,否则随着宝宝经常的运动,臀部和腿部的肌肉力量加强,宝宝的身体和脚就会慢慢变直。
马牙
新生儿的齿龈边缘或上颚中线附近,常会有一点一点的乳白色颗粒,表面光滑,为数不一。少的话可能1~2颗,多的话可能有数十颗,这是由于当胚胎发育6周时,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开始增质变厚形成牙板,为牙齿发育最原始的组织。在牙板上细胞继续增生,每隔一段距离形成一个牙蕾并发育成牙胚,以便将来能够形成牙齿;当牙胚发育到一个阶段就会破碎断裂并被推到牙床的表面,即我们俗称的“马牙”或“板牙”。
注意 一般在2周左右就可以自行吸收,不要用针去挑或用布擦,以免损伤黏膜,引起感染。
惊跳
新生儿常在入睡之后局部的肌肉抽动,尤其手指或脚趾头会轻轻颤动,或受到轻微的刺激如强光、声音或震动时,会表现出双手向上张开,很快又收回,有时还会伴随啼哭的“惊跳”反应。这是由于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所致,此时,只要妈妈用手轻轻按住宝宝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就可以使他安静下来。
注意如果宝宝出现了两眼凝视、震颤,或不断眨眼,口部反复做咀嚼、吸吮动作、呼吸不规则、皮肤青紫,面部肌肉抽动等症状时,应及时送医诊断。
溢奶
宝宝在出生3个月内,贲门肌肉仍未发育健全,此时的贲门就像是一个还不能很好控制收缩的瓶口,而且新生儿的胃容量也较小,所以容易引起胃内的奶汁倒流,因此,在出生后几个月内,尤其是在喂奶后、哭闹多动或轻拍宝宝背部的时候,宝宝或多或少都会溢奶,因此当妈妈喂食完宝宝后,可以用手轻拍他的背部2~3分钟,让宝宝打嗝。避免宝宝过度哭闹或是睡姿呈右侧卧位,也可以减少溢奶。
注意溢出的奶水通常是白色的,而且是从嘴巴慢慢流出。部分消化后吐出的会比较厚实,呈蛋花类,表示经过一定消化后反胃出来的。若奶水是强力喷射出来的、吐出量很多,大多是喝奶后没有及时拍嗝,喝奶后大人抱着抖动摇晃、顶住了宝宝胃部,或喝奶后宝宝身体活动幅度过大造成的;或是吐出带有胆汁的物质时也不是正常现象。
新生儿鼻塞
新生儿鼻腔毛细血管丰富,粘膜柔软娇嫩,抵抗力弱,鼻腔通道短而狭窄,一旦受冷或受其他刺激后容易使鼻粘膜充血肿胀,造成鼻塞。新生儿生后24小时内多数有鼻塞,可渐缓解。
新生儿眼屎
新生儿出生后几天,眼部常有眼屎,这些一般几天后就会逐渐好转和消失,不必特殊处理。如果眼部眼屎较多,也可用红霉素眼膏。如果一周后眼屎还是多,应到眼科就诊。
眼球结膜出血刚出生的新生儿眼睑略浮肿,眼球结膜可能充血或有小点状出血,是由于宝宝经母亲产道受挤压所引起的吗,数日后会自行消退,对宝宝没影响。
眼睛斜视
斜视也就是两眼眼球移动不能协调。一般而言,新生儿早期眼球尚未固定,看起来有点斗鸡眼,而且眼部肌肉的调节不良,常有短暂性的斜视,属于一种生理现象,也称为假性斜视。尤其好发于脸型宽阔、鼻梁扁平的宝宝,爸妈可以在家里自行观察。
注意若受到光照时,宝宝两眼的瞳孔反光点位置是一致的,即为假性斜视,并不需要治疗处理;否则,便需要通过医师诊断后手术矫治。尽量避免宝宝房间开过亮的灯,尤其是床头。注意房间是否有宝宝时常盯着的鲜艳色装饰或挂件。最好能时常调换宝宝睡觉方向,不让他一直盯着一个方向或物品。
新生儿月经女宝宝在出生后1周内,可出现大阴唇轻度肿胀,或阴道流出少量粘液以及血性分泌物,称之为新生儿月经,这是由于胎儿时期在母体内受到雌激素的影响,出生后宝宝体内的雌激素大幅下降,使子宫及阴道上皮组织脱落造成的,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2-3日即消失。
乳房增大母亲怀孕时体内雌激素与催乳素等含量逐渐增多,到分娩前达最高峰,这些激素的功能在于促进母体的乳腺发育和乳汁分泌,而胎儿在母体内通过胎盘也受到这些激素的影响,因此不论男宝宝或女宝宝的胸部都会稍微突起,有些甚至会分泌少许乳汁,俗称“新生儿乳”。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不需任何治疗。在胎儿离开母体后,来自母体激素的刺激消失,胸部也会自然平坦。
注意父母不要刻意挤压宝宝乳头,以免引起感染。
体温波动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因此调节功能不好,体温的波动也较大。感受到凉意时,新生儿不会像成人一样颤抖,他只能依赖一种称为棕色脂肪的物质来产生热能,且新生儿的体表面积较大(按照体重比例计算),皮下脂肪又薄,所以衣物穿少了可能体温过低,穿多了可能引起暂时性的轻微发烧。因此,要保持新生儿体温正常,应让新生儿处于通风及温度适中的环境内。 注意若有轻微的发烧,可以让宝宝多喝点水、注意衣物宽松舒适,过1个小时再测量宝宝的体温。一般以测量肛温最为准确。
肤色变化频繁新生儿的血管伸缩功能和末梢循环尚未健全,因此肤色的变化非常频繁。天冷时手脚会稍稍有点发紫,而哭泣时则会满脸通红;有时甚至会因为睡眠姿势的关系,身体两侧或上下半身也会出现不同的肤色,这些都是属于正常现象。若新生儿出生后2~3天皮肤变黄,但过7~10天后就逐渐减退,则为生理性黄疸,父母不用太过担心。
注意若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皮肤发黄,且迅速加重,则可能是病理性的黄疸,需要送医就诊。
打嗝宝宝出生后的几个月内,一直都有较频繁的打嗝,这是由于横膈膜还未发育成熟。此外,有时打嗝是由于宝宝过于兴奋,有时则是由于刚喂过奶。到了3-4 个月的时候,宝宝打嗝就会少多了。
注意若家中的宝宝持续打嗝一段时间,可以喂宝宝喝一些温开水,以止住打嗝。
下巴抖动由于新生儿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所以抑制功能较差,常有下巴不自主抖动的情况,爸爸妈妈不必担心。
注意但若为寒冷季节,则需要注意宝宝的下巴抖动是否为保暖不足。另外,若伴随其他的症状,则可能是病症。
脱皮
几乎所有的新生宝宝都会有脱皮的现象,不论是轻微的皮屑,或是像蛇一样的脱皮,只要宝宝饮食、睡眠都没问题就是正常现象。这是因为新生儿皮肤最上层的角质层发育不完全,容易脱落。此外,新生儿连接表皮和真皮的基底膜并不发达,使表皮和真皮的连接不够紧密,造成表皮脱落的机会增多。这种脱皮的现象全身部位都有可能会出现,但以四肢、耳后最为明显,只要在洗澡时使其自然脱落即可,无须特别采取保护措施或强行将脱皮撕下。
注意 若脱皮合并红肿或水泡等其他症状,则可能为病症,需要送医就诊。
呼吸不规律新生儿的呼吸运动很表浅而且没有规律,呼吸频率较快。在出生后的前2周,呼吸频率一分钟大约在40次以上,有的新生儿也可能多达80次,这些都属正常现象。这是由于新生儿肋间肌较为柔软,鼻咽部及气管狭小,肺泡顺应性差,由于呼吸运动主要是靠横隔肌肉的升降,所以新生儿以腹式呼吸为主,胸式呼吸较弱。又因为新生儿每次呼气与吸气量均小,不足以供应身体的需求,所以呼吸频率较快,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
注意若是早产儿或肺部发育较差的宝宝因缺氧而脸色发青时,可以刺激宝宝哭泣,促使肺泡张开,增加换气量。
新生儿红斑
有的新生儿生后第一天内会出现皮肤普遍发红,并伴有针尖大小的红点。这可能是由于冷而干燥的外界环境及毒素的影响引起的。持续1-2天后逐渐消退,出现脱屑,以足底、足心及皱褶处多见,脱屑完毕后,皮肤呈粉红色。
新生儿斑痣
又称为橙色斑,常见于前额,上眼睑,眉间,鼻周或颈颌部。橙红或淡红色,不突出皮面,轻压即可退色,随患儿生长而略增大,但颜色并不加深,大多数在数月内自行消退,无需治疗。
草莓毛细血管瘤
小部分患儿出生时即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由散在红斑点融合或不完全融合的斑块,不高出或略高出皮面。表面稍粗糙,而大部分仅为极小的小红点,扩大并互相融合成块,常高出皮肤3-4毫米,鲜红色,表面呈许多颗粒状,类似草莓而得名。能自行消退,常在1-4岁消退。
胎生青记
婴儿出生时的骶骨部、臀部、四肢或头部出现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青色斑块,俗名青记,或胎记,可于儿童期渐渐消失,但亦有终身遗留着,不需治疗。
栗粒疹
新生儿的鼻尖、鼻翼及颊部等处常有针尖大小的黄白色点,由皮脂腺堆积所致,称为栗粒疹,而非脓疱,蜕皮后会自然消失。
短暂的窒息新生儿呼吸的唯一通道是鼻子,虽然较高位置的喉头保证了吸奶时不会意外呛着,但也造成了他无法用嘴呼吸的生理特点。此外,由于宝宝的肺部还没有发育成熟,有时会有10秒钟左右的“窒息”。不过,6个月后就会正常起来。
脱水热新生儿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室温过高时通过皮肤散热增加,如果此时体内水分不足,血液浓缩,易使新生儿发生脱水热。脱水热的热度一般不超过38℃,如能及时发现,补液后可很快降至正常。
事实上,新生儿足底扁而平是正常的。相反,如果婴儿在头几个月里就有很高的足弓反而是一种不良的信号,因为它预示着宝宝会有神经或肌肉方面的问题。宝宝到了4-6 岁的时候足弓才会发育好。
红色尿新生儿出生后2-5天,由于小便较少,加之白细胞分解较多,使尿酸盐排泄增加,可使尿液呈红色,并在排尿时出现啼哭,多在尿液染红尿布后被发现。可加大哺乳量或多喂温开水以增加尿量,防止结晶和栓塞。
产瘤有的新生儿出生后,头部可触摸到一个隆起“包”,用手摸感到柔软,压之有凹陷,这“包”叫产瘤。产瘤的发生是由于新生儿的头在通过母亲产道时受到挤压,局部的血液循环受阻,造成头先通过产道的部位皮下水肿,这种情况无需特殊处理,几天后会自然消失。产瘤与头颅血肿有区别。
记得生大宝因为时间比较久,大宝在宫口待了足有1个小时,所以出生时头顶有个隆起的大包,刚看到吓到,也不敢问。还好大宝外公是医生,到病房后在旁解释说这是产瘤,过两天就没了的。果然,第三天就消失了。 头颅血肿头颅血肿是由于胎位不正,头盆不称,在分娩过程中胎头受产道骨性突出压迫或因产钳助产牵引损伤所致。血肿部位多在顶部,常为一侧。在出生后数小时至数天逐渐增大,血肿边缘较清晰。血肿在数日后可变硬,数周或数月吸收。小的血肿不需治疗,大的血肿可导致黄疸,需到医院治疗。
鞘膜积液有些男婴的阴囊,出生后一侧或两侧可见肿大,触摸有胀实感,这是因为在婴儿 睾丸外面的鞘状突内含有较多液体及鞘状突尚未完全闭合的缘故,部分病例可以逐渐自行消退。鞘膜积液若体积不大,张力不高,可不急于手术,特别是1岁以内的婴儿,尚有自行消退的机会。如果张力较高,可能影响睾丸血液循环,导致睾丸萎缩,应该进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手术。
新生儿隐睾新生儿出生时单侧或双侧阴囊内无睾丸就可能为隐睾。新生儿期隐睾不必治疗,可展示观察,绝大多数在1岁内可自行下降。如2岁以后仍不下降,自然下降的机会很小,最迟于6岁前需手术。
斜颈
有些新生儿出生后头偏向一侧,脸斜向对侧,且下巴有些抬高,这极可能是先天性斜颈,需及早治疗,否则将会影响孩子面部的发育,导致面部不对称畸形。先天性斜颈的发病与胎位不正、难产或胸锁乳头肌受到损伤有一定的关系。
脐疝是脐窝处圆形或卵圆形的局部性隆起,这是因为腹部肌肉尚未完全长好,当腹内压力增大时,脐窝就突出来,一般在孩子2岁内会自然好转。如果脐疝较大时,应给予附带治疗,同时应尽量避免孩子哭闹,导致腹内压力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