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多种语言是否对孩子说话有危害?想不到哈佛早教专家这样说
你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否遭遇类似的经历:爸妈讲普通话,爷爷奶奶讲方言?或是爸妈讲粤语,爷爷奶奶讲普通话?总之就是家里两种或3种的语言环境。这种情况对孩子有危害还是有益处?
小吉家里,外公外婆讲粤语,爸爸来自北京,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平时小吉和爸爸妈妈沟通用的都是普通话。小吉妈妈担心家里两种语言会对小吉的语言发展造成阻碍,从小吉几个月开始刚学说话时,就让外公外婆讲普通话。由于外公外婆从没学过标准普通话,有时表达不清,还是不得不偶尔用粤语表达。现在已经3岁的小吉,能听懂粤语但不会说,普通话说得还可以,但经常结结巴巴不甚顺畅。小吉妈妈做对了还是做错了?
世界著名早期教育专家、哈佛学前项目总负责人伯顿·L·怀特说:
如果家长的两种语言都说得很好,那么从一开始就应当自然地对孩子使用这两种熟练的语言,并且一个家长始终说他熟悉的语言,另一个家长始终说另一种他熟悉的语言。比如中美组合的家庭,美国爸爸应该说英语而不是说不怎么标准的普通话,中国妈妈应该说普通话而不是说不怎么标准的英语。有研究表明,在这种双语的家庭环境下,孩子们虽然在头2~3年中,他们的语言能力会比单语家庭的孩子发展得缓慢一些,但是到了满4岁或5岁时,他们不仅能赶上其他孩子,还能掌握两种流畅的语言。
最糟糕的情况,莫过于如此:
家长长期跟孩子讲一种不标准不熟练的语言,比如一辈子讲方言的爷爷奶奶为了跟孩子更好地”沟通“,讲起了蹩脚的带着方言口音的普通话。为什么这样的做法不好?后果是会造成孩子的语言困惑,不仅养成不良口音,还会导致本已经缓慢的语言发展得更缓慢,孩子需要流利使用语言的时间将滞后。
至于有不少父母担忧,家庭多种语言会导致孩子的语言混淆而发生说话晚的情况,的确会存在。这是因为孩子的大脑需要对两种语言搭建两种语言系统,这比单语家庭的孩子只有一种语言系统需要稍多一点的时间。当他们一旦搭建好两种语言系统,就能娴熟地来回切换,针对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语言沟通,还因此能促进大脑的灵活性。
既然双语会导致说话晚,那么让孩子先学完一种语言再学另外一种可以吗?
理论上可以,但是孩子的语言有个敏感期,一般是3-4岁,如果过了这个敏感期,就跟孩子长大了学英语无异。另外,家庭统一一种语言也不现实,会出现一辈子说方言的爷爷奶奶说普通话、英语不标准的华裔妈妈说英语等给孩子提供了非母语环境的情况,会给孩子的语言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纠正不良发音。
歪打正着的嘟嘟小朋友
嘟嘟家里,爷爷奶奶一辈子说的是蛮话,一点儿普通话也不懂,所以从嘟嘟咿呀学语开始,爷爷奶奶跟孩子的交流用的都是蛮话。平日里,嘟嘟跟爸爸妈妈说的是普通话。嘟嘟2岁时,眼看着同龄小朋友的普通话说得贼溜贼溜的,嘟嘟不仅蛮话说得不好,普通话还停留在说单字的水平。嘟嘟妈妈有点着急,但是嘟嘟的爷爷奶奶半点普通话都蹦不出来,平时两夫妻工作忙,孩子的照料都是老人。
他们着急该怎么改善孩子的语言环境但又无计可施,时间眨眼过去了,孩子5岁时,嘟嘟妈妈突然发现,嘟嘟跟爷爷奶奶交流用蛮话,跟爸爸妈妈在一起时能顺利切换到普通话,一点也不含糊,跟同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时,嘟嘟妈妈也惊觉嘟嘟的普通话一点也不比其他小朋友差,甚至还会用蛮话去逗别的小朋友玩。就像伯顿·L·怀特说的那样,他终于赶上了其他小朋友,还掌握了两种语言。
所以,如果你家孩子身处两种或多种的语言环境,不需要规避,但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始终说他们熟悉的语言,避免在孩子面前说他们不熟悉、不标准的语言,以免拖累孩子的语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