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适合个性化定制教育吗?名人案例介绍

08-15阅读:170大字

收藏文章
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因此都会花费很多的心思与金钱吧孩子送到名校去,但是也有不少家长选择个性化的定制教育。那么,你的孩子适合定制教育吗?下面来看看以下这些名人的案例!

  优秀成绩 回应质疑 蓉榕的家庭教育不简单

  成都女孩蓉榕从小就表现出很多过人的天赋:一岁半会识200多个字,三岁能阅读儿童读物,四岁开始记日记,五岁开始学钢琴围棋等,六岁开始学英语……蓉榕没有上过幼儿园,到了上学的年纪,母亲王俊也没让女儿去学校,而是选择在家上学。她认为,女儿在家上学比在学校学得多,开心得多。

  在家上学期间,蓉榕的培养方式是母亲为其量身定做的。王俊负责教蓉榕画画,语文和数学是专门请来的老师上门辅导,而钢琴、表演、英语、围棋等,都是把蓉榕送到少年宫的兴趣班。蓉榕在8岁的时候就学完了小学课程,后来又继续在家读了三年,学完了全部中学课程。2010年,被美国南加州大学录取。蓉榕在大学的学习也是游刃有余:入学半年来每次考试成绩都是A,完成的作业频频被老师留在学校作展示。

  蓉榕认为,在家上学的话,她学完一课马上就可以往后面学了,但如果在学校,老师不可能照顾每一个人。而且不用做作业到很晚,可学的东西比在学校多,就这一点来看,在家上学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延伸阅读

  定制教育能否复制

  这些成功的定制教育案例表明,个性化定制教育可以因材施教,充分挖掘每个孩子的天赋和能力,注重个性化和人性化。那么这样的教育模式能否复制呢?

  无疑,这些为孩子定制教育的家长是冒险的,丁文钧直接用“赌一把”来形容,郑渊洁在带孩子回家读书的时候,也是征求了很多朋友的建议;蓉榕的父母甚至直接被质疑违反了义务教育法。而且,个性化的定制教育,对一般家庭来说,教育成本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高风险投资”那么久,一旦有了差错,不仅家庭会血本无归,对孩子的前途也是大问题。除了硬件条件,家长双方至少有一人能够辞职专门照顾孩子,还需要有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需要很多方法和技巧,这对家长的“软件设施”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这些成功的定制教育,终究只是个例。如何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个性化发展,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挥潜能,或许还需要整个教育体制的不断努力。

  专家观点

  不妨以“个性教育”

  取代“素质教育”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

  个体的成功,不是教育的成功。这些案例背后反映的问题,恰恰是我们中国没有个性化教育,学生没有多样化的选择空间。学校执行单一标准的评价体系,把所有学生都纳入到一个体系中,甚至有些艺术、体育特长生又通过加分的方式重新纳入到这个体系中来。而在国外,比如美国、加拿大,学校会设立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学生有很多门选修课程可以进行自由选择,最后只要完成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共同组合,学生就可以毕业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多元的选择空间,学校有多元的评价体系,学生的个性就得到了充分发展,不必在学习和兴趣之间做二选一的选择。

  个性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教育更注重教育的本质,即让每个人生活更美好。这一概念显然比素质教育更清晰,需要的是给学生营造个性发展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多元教育选择。进而,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应朝这方面努力,打破单一的评价体系,让每所学校办出个性和特色。

查看全文
返回查看更多 >>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