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秒钟之内,你只需要看3个简单的信息就够了。
它们是:配方表,营养成分表,价格。
下面,我们用国内大品牌零食的包装做个示范,看看怎么鉴别零食的好坏。
▼
第一步,看配方表配方表的组成越简单越好。太复杂,太长的都要多留意。例如:
▲知名品牌产品配方表-1
▲知名品牌产品配方表-2
快速看懂配方表的窍门是寻找那些“不良原料”
首先找色素用天然食材着色的食品,配方表里只需要写天然食材的名字。所以用“红”,“黄”,“蓝”等颜色为结尾的食材都是人工合成色素。
10年前,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研究项目发现,有6种人工合成色素可能会诱发儿童多动症。为此挪威,芬兰,法国,澳大利亚,英国等欧洲已禁止使用这些色素。但其它国家仍在使用这些敏感色素。我国也还在使用其中的3种色素。所以添加了人工合成色素的零食对孩子的威胁最大。
添加了人工色素的零食很常见,包括:QQ糖,糖果,肉制品,饮料等。
明胶,果胶,卡拉胶都是常用的增稠剂。增稠剂的作用就是让水变成糊糊,或者让糊糊变成固态。超市里的酸奶为什么有固态的,也有液态的?为什么有的稀有的稠?很多都是靠明胶和果胶。
前年,央视两次曝光使用废料生产食用和药用明胶的安全事件,并轰动全国。虽然这些事件已经过去1年多,但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怎么知道是否还有劣质明胶在流通?
卡拉胶在成人和婴幼儿配方产品中都可合法使用。但在两类产品中的最大用量相差很多:在成人食品中最高添加量为8克/公斤;在3岁以下的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的最高用量为0.3克/升。就是说,儿童对卡拉胶的代谢能力比成人差很多。鉴于大部分零食都是根据成人标准生产的,含卡拉胶的零食尽量不要给孩子吃。
▲含有卡拉胶的配方
国产果胶的质量参差不齐,所以也不建议选择。
常使用增稠剂的零食有:QQ糖,软糖,酸奶,果酱等。
再找香精香精有两个作用:一是增加食品的味道,另一个是掩盖食材的味道。所以食品添加香精后,我们很难判断食材原有的品质。举个例子,传统工艺制作牛肉干时,需要精心选择牛肉,再配上各种优质香料经过复杂的工艺才能去掉牛肉原有的膻味。但很多食品工厂只需要一两种香精就能省去这些麻烦。所以那些含有香精的肉制品和水产制品零食最好不要给孩子吃。因为你不知道它究竟用了什么原料。
再找看不懂的东西一些常用的添加剂并不需要排斥,比如说碳酸氢钠(小苏打、泡打粉)。它属于相对安全的添加剂。就像卤水虽然有毒,但用卤水去点豆腐,只要用量合适并不会让豆腐有毒。如果没有碳酸氢钠很多食品根本不可能在工厂环境里生产出来。
但其它添加剂的工作原理就未必是这样了。
如果看不懂某个配方内容,干脆不要买。
还有一类食材的名字很容易欺骗大家。比如说:氢化植物油。在很多配方里它都被写得很含蓄,像:“植物油(含氢化植物油),精炼植物油,人造奶油,人造黄油”。氢化植物油对心血管系统有害,所以也不要选择。
第二步,看营养成分表
很多朋友和我说,他们根本看不懂营养成本表,甚至有些人压根就不知道那个表格有什么用。确实,要想读懂它,你需要足够的营养学知识。但如果只是判断零食的好坏,你并不需要完全读懂它。我们只需要盯住2样东西:钠,反式脂肪。它们的数值越低越好。(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重要性其次)
如果儿童长期摄入超量的钠,他成年后患高血压和心脏病的可能性就会高于同龄人。根据国际卫生组织(WHO)的建议,成人的钠摄入量上限为每日2克(大概5克盐)。儿童钠摄入量上限需要参照成人上限酌减,也就是小于2克,并且越小的孩子钠摄入应该越少。3岁孩子的钠摄入量大概是成人的1/3,即700毫克左右。
▲每盒33克的产品含钠量是成人每日摄入量的14%
上面这款知名品牌的零食,每个包装的钠含量接近2-5岁的孩子日摄入量的1/3。如果孩子吃了这个零食,再加上日常膳食中的钠,他的钠摄入量一定超标。
设想一下如果你给一个2-5岁的孩子吃上面这个零食,她的小肾脏和小心脏是不是会被这个高盐分重重的打上一拳?
再看看这个,是不是更离谱?
拒绝反式脂肪
反式脂肪含量直接反应零食里“不良”油脂的含量。如果这个含量大于0,干脆不要选择。因为反式脂肪一旦吃进去就很难被排出体外,日积月累的结果比吃盐多的威胁更大。
下图是对上面文字的总结,或许更易懂。第三步,看价格
超市是一个比较传统和标准化的流通渠道。各种零食上架超市所付出的成本差不多。所以超市里零食的价格能比较客观的反映出它们食材的成本和质量。价格越低,用料质量越值得怀疑。
如果不是真正的降价促销,太便宜的零食,不要买!
上面的这些方法都很简单,只要尝试一两次就能习惯去用。虽然只是举手之劳却能帮孩子们远离不健康零食的威胁,宝爸宝妈们,你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