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如何喂养 这样喂养才科学

11-19阅读:16大字

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显示,全球每年约出生1500多万早产儿 ,其中,中国每年早产儿出生率约为10%。早产儿更脆弱,需要更多的呵护。那么,日常生活中,妈妈们该如何喂养早产儿,护理早产儿呢?早产儿的护理与喂养要注意些什么呢?

早产儿的喂养

1.合理补充微量元素

早产儿比足月儿生长发育要快得多,对维生素A、C、D及钙、铁等矿物质的需求量也相对比足月儿要多。

出生体重1000~1500克的早产儿,1岁体重可达出生时7倍;出生体重1500~2000克的早产儿,1岁可达到出生时5倍。

早产儿体重增长喂养是否科学的重要标志,一般每日增长体重25克较合理。

2.喂奶

对于早产儿来说,更需要母乳喂养,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肌体免疫能力。因为早产儿的胃容量很小,每次喂奶量宜少,时间间隔宜短。

如果婴儿体重在1500克以下,每1小时就要喂奶一次;1500-2000克者每2小时喂一次;2500克左右的早产儿则每3小时就喂一次。

如果早产儿的吸吮能力差,妈妈可以用滴管或小匙慢慢地喂。如果妈妈母乳不足,可以适量补充一些适合低体重儿的专用奶粉配合母乳喂养。

如何选择早产儿喂养方式?

1.母乳:对于出生体重>2000克、无营养不良高危因素的早产儿,母乳仍是出院后首先的选择。要注意母亲的饮食和营养均衡。

2.母乳+母乳强化剂: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和出院前评价营养状况不满意者需要继续强化母乳喂养至胎龄40周。

此后母乳强化的热卡密度应较住院期间略低,如半量强化(73kcal/100ml),根据生长情况而定。

由于母乳喂养对早产宝宝尤其重要,因此在宝宝住院期间,妈妈要坚持每天把奶挤出来送到医院。

吃不完可以将母乳冷冻,在6个月内没有问题。这样妈妈的奶水才会越来越多,当宝宝出院后可以继续吃到母乳。

3.早产配方奶人工喂养的极(超)低出生体重儿需要喂至胎龄40周;如母乳喂养体重增长不满意可混合喂养(早产配方奶不超过每日总量的1/2),作为母乳补充。

4.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适用于人工喂养的早产儿或作为母乳的补充。

5.婴儿配方奶:适用于出生体重>2000克、无营养不良高危因素、出院后体重增长达标、人工喂养的早产儿或作为母乳不足时的补充。

早产儿喂养注意事项

1.切忌奶水浓度过高

早产的宝宝肾脏没有发育完善,如果奶的浓度过高,对宝宝的体重增长会带来影响。

因为早产儿的体内含水量很高,一般新生儿的含水量占人体的70%,而早产儿达到了80%-85%,体内含水量高了,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容易脱水

如果奶水浓度太高,从小便中带出的水分也越多,即便吃得再多,也会从小便中溜走,体重增长也会非常缓慢。

早产儿奶水浓度应是2:1,2份奶,1份水,相比较而言,新生儿的奶水浓度是3:1的比例。

早产宝宝的早期阶段就是按照2:1的比例吃,一直吃到满月(以纠正月龄算),然后再逐渐按照 3:1的浓度给宝宝喂奶,逐渐过渡到吃全奶。

2.半卧位慢喂

由于早产儿吞咽功能不完善,有时会发生吐奶及呼吸运动不协调现象,使奶逆流至咽喉部,再吸进肺部,引起吸入性肺炎,严重者会立即窒息致死。

所以喂养时,最好使宝宝处于半卧位,奶嘴最好质地软,吸入孔大小适宜。

如果发现溢奶,立即将宝宝俯卧或侧卧,让口中奶流出。对吸吮力很差的宝宝,可用小匙喂养,但需注意保持奶的温度,不可太凉。

3.按需给早产儿喂奶

宝宝吃得慢是早产儿的进食特点,妈妈要有耐心,而且吃奶时要给宝宝一个休息时间。

吃一分钟后,让宝宝停下来休息一下,等十秒钟后再继续喂食,这样可减少吐奶的发生。

早产儿的护理

1.做好卫生消毒

给早产儿喂奶、换尿布前应洗手,做到卫生、无污染,其用具更要天天消毒。还要天天给早产儿洗澡、及时更换衣服。

2.创造适宜环境

早产儿不能稳定维持体温,出生后要特别注意保暖。室内温度要保持在26-28℃,相对湿度55-65%之间。婴儿体重越轻,周围环境的温度应该越高。

妈妈要每天给婴儿量体温,让体温保持在36.5-37℃之间。早产儿所用的尿布、衣服及包裹身体用的被子等物件均应加热后再使用。

3.防止感染

除专门照看孩子的人(母亲或奶奶)外,最好不要让其他人走进早产儿的房间,更不要把孩子抱给外来的亲戚邻居看。

专门照看孩子的人,在给孩子喂奶或做其他事情时,要换上干净清洁的衣服(或专用的消毒罩衣),洗净双手。

母亲患感冒时应戴口罩哺乳,哺乳前应用肥皂及热水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4.婴儿抚触

抚触给孩子带来的触觉上的刺激会在孩子大脑形成一种反射,这时孩子的眼睛、手脚跟着活动起来。

还有一个好处是孩子可以减少哭闹,可以更好地睡眠。而腹部的按摩,可以使孩子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强。

有下列情况时,要及时去医院:

1.体温下降到35℃以下,或上升到38℃以上,采取相应的升温或降温措施后,仍没有效果者;

2.咳嗽、吐白沫、呼吸急促时;

3.吃奶骤减,脸色蜡黄,哭声很弱时;

4.突然发生腹胀时;

5.发生痉挛、抽搐时。

查看全文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