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有别”的真正含义,美国教育学教授来解惑

11-20

养育孩子,男孩和女孩有啥区别?养育孩子“男女有别”的真正含义,家长知道吗?今天想和大家聊的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和我们分享的两个例子。

“男女有别”的真正含义,美国教育学教授来解惑

养育孩子,男孩和女孩有啥区别?养育孩子“男女有别”的真正含义,家长知道吗?今天想和大家聊的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和我们分享的两个例子。

“我女儿5岁,上半年在看美国选举时问我,妈妈,女的怎么可以当总统,她们当选后穿什么衣服呢,西装和领带不是我们穿的啊。另外一个例子是她班级里的一个7岁的男孩,男孩很爱玩角色扮演游戏,经常玩的就是医生和病人游戏。他指派角色时经常脱口而出,爸爸是医生,妈妈是护士。而非常有意思的是,在他们家,他妈妈才是医生”。

这两个例子让我们当时在座的每个教育工作者(我是打酱油的,哈哈)都非常震撼,同时也引发了很多讨论和反思。

“男女有别”的真正含义

谈到性别,很多父母第一反应就是,当然要区分啊,不然孩子以后对自己性别混淆怎么办?这里面其实混淆了一个概念。

大部分孩子在1岁半左右开始自我意识萌芽,他们开始越来越意识到“我”是谁,伴随而来的是他们对于性别的认识。对于性别的认识有两大部分组成。第一个就是性教育启蒙范畴,他们会开始知道男女生理构造有哪些一样,哪些不一样,具体戳->妈妈你为什么有乳房,我没有|和孩子一起聊聊身体吧,这的确是需要我们帮助孩子区分的“性别”知识。

第二部分指的是关于性格思维方面的塑造,比如我们对于男女经常会有的印象,“男人更有逻辑,女人更懂情感”;“男人理科好,女人文科好”等等。但仔细想想,这些难道不是我们对于性别的刻板印象吗?

这些我们家长自己有意或者无意的刻板印象,不自觉地就会影响孩子。于是,这些刻板印象就成为了孩子发展的限制因素,“因为我是男孩,所以我就是没有想象力;因为我是女孩,所以我就是空间感不好”。

很多时候,这样的差异并不是来自于性别,而是父母包括孩子,都选择屈服于这样的性别刻板印象,把它们当成“不努力”的借口,而不是“努力”的方向。

因此,当我们在谈养育孩子的“男女有别”时,记得先问问自己,我们在谈的是生理特征启蒙,还是性格思维塑造?如果是后者,我们就需要提醒自己不要进入“性别刻板印象”的潜意识了。

我们当时在课堂上做过一个小游戏,教授让我们快问快答,喊出你觉得男孩需要拥有的性格和思维。我们大部分人都会脱口而出,“勇敢、有力量、坚强、逻辑。。。”;当提到女孩时,我们的答案大都是,“有同理心、善于表达、会照顾人、专注。。。”。

这些都是我们下意识说的答案,但当教授把这些关键词写在黑板上时,我们所有人都意识到,女孩也要勇敢啊,男孩也要学会照顾人啊。这时,我们才真正明白,刻板印象里所谓的“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思维,原来都是“中性”的,加一起才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类”特征。

多鼓励混合性别玩耍

一般而言,到了2~3岁,孩子的社交需求就开始萌芽,他们会开始观察留意周围的孩子们,有时也会偷偷模仿。与此同时,大部分孩子的玩耍偏好也会显现了,比如女孩都偏好“过家家”这类发展语言和想象力的游戏,而男孩可能就更爱“搭轨道积木”这类发展空间感和逻辑能力的游戏。

这时,我们就需要多提供机会让男女孩一起玩耍,这样就能最大化扩展孩子们玩耍的种类,男孩有机会去体验一些看似比较“柔”的游戏,在这样的游戏里去体验照顾他人、表达情感、展现自己脆弱的一面。而女孩也有机会去体验一些更“野”的游戏,在这样的游戏里去体验竞争、掌控、展现自己力量的一面。

不要担心这样的游戏混搭就会让男孩变“娘”,我们需要面对,成年男人就是有柔软脆弱的一面。勇敢坚强的男子汉不是一句简单的“不要哭”,敢于表达自己的脆弱,敢于直面之后的继续前进,才是真汉子。

不要担心这样的游戏混搭就会让女孩变“野”,很多时候我们误解了“温柔”的意思,它并不仅仅指的是外表的恬静。温柔其实是一种及其柔韧又及其刚强的力量,“以柔克刚”的前提是,体验过“刚”的状态。

质疑任何的一概而论

对于性别的刻板印象,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语言中。“三人成虎”,语言重复多次后,这些话就变成了孩子内心的声音。因此,家长需要有意识,让孩子学会质疑任何的一概而论。

比如开头举的两个例子,我们就可以尝试反问孩子,“我们想一下,你有没有见过女的穿西服的呢?”,“你知不知道身边有哪个妈妈也是当医生的呢?” 这样的反问,就让孩子学会了质疑,而不是屈服于刻板印象。

当一个孩子从小到大,都在不断地质疑一概而论,慢慢这就会成为他的思维模式,他会理解,差异不是性别,而是个体,他会多问一句,“为什么女的不可以呢?为什么男的不可以呢?”这一份认知就能让孩子的潜力最大化。

下一次,当我们下意识说,“这个男孩/女孩不可以”时,也许先问问,“为什么不呢?” 也许,每个孩子出生时自带的格局都比我们父母大,才需要提醒自己,在养育的过程中,不要用我们的有限格局限制了他们的无限可能性。

查看全文
猜你喜欢
热门 学前早教幼儿教育美国教育
编辑推荐

热门标签

收藏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