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教会孩子临危不乱
社会复杂,培养孩子临危不惧的应变力,家长可以如此做。昨天幼儿园放学后,我带着儿子和邻居的女儿一起到附近的公园玩耍。
两个孩子异常兴奋,一会玩滑梯,一会堆沙堡,一会荡秋千......玩得不亦乐乎。
摆脱了孩子的纠缠,我和小女孩的妈妈也得到了片刻的清闲,两人开始闲聊起来,也逐渐地对孩子的安全放松了警惕。
然而,正当两人聊得起劲时,突然听到哪个孩子“啊”的一声。
说时迟那时快,我们俩几乎同时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到了孩子旁边。
原来,不知什么时候,小女孩自己爬上了纵横交错的铁架子,很高的那种,最高处大概有五米的高度。她往下下时一不小心踩空了,两只手抱着一根铁棍悬在了半空中。我们两个无论怎么伸手,也够不到孩子的腿。
小女孩的妈妈倒是异常的镇定,虽然心里万分着急,却一直语气平和地安慰着孩子,鼓励并引导她用双脚如何用力去够到另一根铁棍。
终于,小女孩按照妈妈的指导,慢慢地移动身体,用另一只脚勾住了旁边的一根铁棍,随后又逐渐移动身体,双腿全部找到了着力点,最终化险为夷,平稳地到达了地面。
不过让人惊讶的是,孩子下来后,并没有任何的恐慌与害怕,而是高兴地向同伴炫耀:“我成功地爬上去,又成功地下来了。”
仿佛刚才的冒险只是平地徒步而已,那惊魂瞬间,对于她,是那么的云淡风轻。
看到如此具有临危不惧应变力的孩子,不禁让人感慨和羡慕:如此镇定自若的别人家的孩子,是怎么培养出来呢?!
要是我的孩子,能有如此心态,那其不让老母亲羡慕的眼神,瞬间转为崇拜了?
一、危险时,家长的应对态度,会极大地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和应变力
去年带着儿子去泡温泉,遇到了一件跟上述事件类似的事情。
温泉的水池有深有浅,形状和景观也各不相同。
一般来讲,一米左右的小孩子只能跟随大人在20-30厘米的浅水区,活动游玩。深水区是绝对禁止的,因为水深90厘米以上,对于身高一米左右的孩子,就有相当大的生命危险了。
可孩子的天性好动,在一个地方是呆不住的。不知何时,一个小男孩独自悄悄地跑向了深水区。
当其妈妈发现时,男孩的双脚已经迈进深水区的台阶,那个地方的水位只到男孩的膝盖。而往前一步便是至少90厘米的深水区。可偏偏这时,男孩的妈妈急匆匆地追来,并大声呵斥男孩不要往前走。
可能孩子被妈妈的过激反应吓懵了,脚下一滑,一个趔趄跌进了深水里。幸好被身边的好心人及时捞起,但那孩子已经呛了几口水,被吓得哇哇大哭。
从孩子那惊恐的表情可以推测,也许他幼小的心里,已经造成了极大的阴影。
试想,如果这个小男孩的妈妈追来后,换一种平和的态度,缓缓诱导孩子退回去,而不是呵斥和紧逼,也许孩子就不会一下子跌进深水里了。
相反,如果开头讲述的邻居小女孩的妈妈,当看到孩子处于高度危险中的瞬间,不是冷静平和地应对,而是着急地大喊大叫。可能这个小女孩,也不会如此淡定从容地化险为夷了。
相似的情形,家长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导致了孩子两种不同的承受结果。
危难之际,家长只有沉着冷静地应对处理,才能更好地协助孩子化险为夷。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对家长说过:
“不要认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育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他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么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教育意义。”
家长是一面镜子,平时的接人待物,处事的能力和态度,也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因此,遇到危险,家长首先能够淡定从容地应对,那么孩子的内心才会有安全的后盾,才能切身地传授给孩子,如何能够临危不惧,淡定从容地去应对。
二、孩子的应变力,跟其从小的独立性密不可分。
说起独立性,很多父母都感叹国外的孩子独立性强,有冒险精神。羡慕他们很小就能独立,自信地处理自己的事情。
这是因为,国外的家长和老师,不会包办孩子的一切。即使看到孩子们遇到困难,也只给一些建议性的指导。
就拿儿子在日本上的保育园来说,从小班开始,就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吃饭,穿衣,午睡,甚至如厕。
老师们的宗旨是教学而不是照顾。他们的责任,是保证孩子们玩的开心,学到知识,人身安全。
大多数的时间,老师都是“袖手旁观”,尽可能地让孩子们自己去独立完成每件事情。哪怕做的不好,动作缓慢,甚至磨蹭,但是老师们有足够的耐心,总是面带微笑地鼓励孩子们一步步地去完成。
记得有次园庭开放日,让家长们去参观孩子们在保育园一天的生活表现。
让我吃惊的是,三四岁的孩子竟然都能轮流值日。
到了午饭时间,值日的孩子们,便自觉地忙活起来。有的擦桌子,有的摆餐具,有的维持秩序。小小年纪,竟然做的有模有样。
午睡时,由于日本人习惯睡榻榻米,学校是没有小床的,直接把褥子铺在垫子上睡,睡醒了再卷起来收回柜子。
像铺床,打开被褥,睡醒后收回被褥等一系列事情,都是值日的小朋友在做。老师们只负责观摩和指导。
而反观我们国内的小朋友们,家长们不但包揽了孩子所有的日常,就连送进学校也是各种不放心。
巴不得幼儿园的老师们,可以像爸爸妈妈们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孩子们的衣食起居。
殊不知,这种无微不至的娇惯式的爱,只能让孩子,越来越依赖父母和老师,而不是自己独立地去处理事情。
这种连基本生活都不能独立的孩子,又谈何临危不惧的应变力?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习惯了依赖,习惯了退缩,习惯了事事求助,而非独自处理解决。
三、从小的安全教育和实践经验,是孩子应变力不可或缺的因素。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
同理,只有孩子对安全有了认知和意识培养,才会在遇到危险时,做到心中有数,沉着冷静地去应对。
2007年,英国一名17岁少年佩勒姆,驾驶一艘帆船,经过九个月航程后,顺利返回英国的港口,完成环绕全球一周的壮举,从而成为吉尼斯世界记录,独自航海环绕全球的最年轻记录保持者。
佩勒姆独自驾驶的帆船长五十尺,共航行了四点八万公里,期间和五十尺高的巨浪奋战,几乎翻船,可谓历尽艰险。
这位17岁少年的冒险精神,实在令人佩服,。
可细细分析其成长经历便知,佩勒姆有的不只是大无畏的冒险精神,他还有丰富的航海安全知识和野外生存实践经验。
虽然那时的他只有17岁,但已经是很有经验的航海爱好者了。他7岁开始航行,14岁时就曾经独自驾船横渡大西洋,创造纪录。
而在他近十年的航海历程中,他的航海安全知识的学习,应对风险能力的锤炼,野外生存实战经验的积累,已经让他有了相当成熟和完善的独自航海能力。
当我们看到这个17岁少年成长经历和不凡壮举时,不禁羡慕和崇拜。同时,又为自己的孩子,找个理由开脱:好吧,那是人家外国人的孩子。
可是,同样大的孩子,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行呢?
7岁便开始航海,对于我们从小在温室中长大的花朵,简直不可思议!
我们的6,7岁的孩子,依然是懵懂的,依然在父母的呵护下,开心快乐,无忧无虑地生活着;而14岁的中国孩子,也依然是稚嫩的,大多数的他们,正在父母的安排下,紧张地学习着,满负荷地参加着各种辅导班。甚至,除了考试和成绩,也许就再也没有别的想法了。
而这种状态下长大的孩子,突然遇到危险时,想要其有着沉着冷静地应变力,是不太可能的。
孩子的任何一种能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实践,而逐步培养成的。
从小的安全教育和实践经验积累,是一个孩子基本生存技能的先决条件,也是培养他们临危不惧的应变力,不可缺少的因素。
四、家长的适时放手,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临危不惧的应变力
前几天,11岁盲童“独自”上学的新闻,戳到了无数家长的痛点。
11岁女孩高雅,先天性失明,可她的母亲却依然选择让孩子独自行走去上学。
然而那一路,并不平坦。
有96级台阶,368米路程,孩子需要用导盲棍数千次地敲打路面,常人15分钟的路程,她却要一步步,缓慢地摸索前进。
尽管如此,对于高雅来说,她并不感到辛苦,反而每天独自上学是她最骄傲的事。
可她不知道,其实,她的妈妈每天都默默地跟随着她,保持一个箭步就能赶上的距离。
可怜天下父母心,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位明智且爱的深沉的母亲。
她懂得适时放手,让孩子尝试着独自去闯荡。
毕竟,父母的陪伴是有限的,而剩下的路,终究只能靠孩子独自走下去。
与其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用力护其一时周全,不如在我们放眼望到的远方,放手让孩子独自闯荡。
唯有让孩子经历了跌跌撞撞,才会拥有生活的实战经验,进而真正拥有了遇事不慌,临危不惧的应变力。
也只有这样,他们方能来去自如地掌控,自己的人生航向。
唯有此时,父母终可真正地无憾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