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长高必须关注的4个事实
说,霏霏患了生长激素缺乏性矮小症,需要长期注射生长激素;还说他们治得有点晚了,如果能早点来,效果会更好。佳佳今年9周岁,身高1.25米。佳佳妈妈告诉记者,佳佳的个头比同龄孩子要矮一些,由于她和丈夫都不高大,她很担心女儿将来长不高,会影响到升学和就业,希望医生能想办法让孩子长得高些,吃药打针都可以。
小勇今年18岁,身高才1.65米,眼看别的同学个个都蹿到了1.7米以上,他变得非常自卑,父母也非常着急。听说打生长激素能长个,小勇妈妈强烈要求医生给小勇用药,就算把家里的房子卖了,也要让孩子长高!但医生却拒绝了他们的要求。
王伟教授分析,随着科普宣传的不断深入,大众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家长们对孩子的身高越来越较关注,这是一个好现象——身高异常的孩子可以被及早发现,尽早接受治疗。同时,这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盲目跟风、道听途说的就诊者越来越多。实际上,瑞金医院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设生长发育门诊以来,大多数来就诊的孩子只能算“正常偏矮”,达到或接近矮小症标准,需要随访、观察的孩子仅占就诊总人数的一半左右,而真正需要药物治疗的孩子,更是少之又少。
上述三个病例基本代表了门诊最常见的三大类患者——需要治疗的、需要观察的和完全正常的。霏霏是典型的因生长激素缺乏而导致的矮小症。这类患者接受生长激素替代治疗以后,长高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且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但遗憾的是,霏霏已经12岁,随着骨骼的日益成熟,长高空间已不大、时间已不多,必须抓紧治疗。门诊最常见的是佳佳这样的孩子。虽然佳佳妈妈希望孩子长高的急切心情可以理解,但由于佳佳没有器质性疾病,也不属于矮小症范畴,暂时不需要药物治疗。面对这种病例,医生通常会采取劝说、教育的方式,嘱咐家长督促孩子多运动,保证营养和睡眠,并做好定期随访。至于小勇,身高在正常范围内,因嫌自己不够“高大”而不惜代价、不问后果地要求用生长激素“增高”,是完全错误的想法。
后记:为孩子建一份生长发育档案
据王伟教授介绍,近年来,我国的儿童保健网络建设日趋完善,3岁以内婴幼儿基本都能享受定期的生长发育监测,一旦发现问题,社区医生会及时通知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而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这种检查属“自愿”性质,“失访”的孩子很多,部分有生长发育异常的孩子便在父母的“不知不觉”中被耽误了。
如今,不少年轻父母热衷于为孩子写博客、建成长档案。大家不妨再多花一点点时间,为孩子建立一份生长发育档案。方法很简单,家长每半年或一年纪录一次孩子的身高、体重,或者带孩子去医院评估一次即可。从这份档案中,家长们不仅可以看到孩子的生长轨迹,还能及时发现孩子的生长发育异常,及时就医,不再会有“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