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爱咬人吗?请接好这五大妙招!
实战情境一:哺乳
母乳喂养宝宝的母亲们,通常在孩子们5个月左右时,近乎百分之百都有被宝宝咬的经历。有的母亲被咬到穿衣服碰到都痛,因此放弃了哺乳;而有的母亲因孩子的突袭引发较大情绪,导致婴儿的“罢奶”或游戏心理。
育儿师建议:
1、喂奶时,抱姿正确稳妥,心理选择安静的环境,一定要抱稳宝宝,这样宝贝不会因有会被掉落的感觉,而咬人;
2、喂奶时要注意观注,当宝宝吞咽速度渐慢,可结束喂奶,避免养成宝宝在吃饱后形成将母亲乳头当作游戏对象的习惯;
3、当母亲感觉到宝贝咬时,请冷静处理,可将手指轻轻放进宝宝的牙床之间,移开乳头,然后需要看着宝宝坚定认真地对他(她)说:“不可以咬妈妈”。
4、不要阻止宝宝的吮吸行为,提供适合的替代品,注意使用物的卫生。
实战情境二:出牙
长乳牙时的宝宝,爱乱咬东西、咬哺乳者、或吸自己的手。
育儿师建议:
1、一定要提供宝宝充分的嘴部运动机会。可使用硅胶材料的牙齿训练器、牙胶,让宝宝放在口中进行咀嚼;也可准备一些磨牙饼或者麿牙玩具,来帮助小乳牙成长,同时,让孩子的口唇期心理发展得到满足。
2、当宝宝咬人或啃咬不当的物品时,可用正确的工具替代,并且要平静坚定地告诉他(她):“不能咬人,会痛”,或者 “脏,不能咬”。
实战情境三:游戏或相处中咬其他(她)小朋友
一般情况下,3岁左右及以下的孩子们,言语功能不完善,面对与小朋友们的相处游戏还不善于应付,当自己的玩具被抢,或是想对对方表达自己时,会发生咬人的行为。
育儿师建议:
1、及时阻止咬人宝宝的行为,安慰被咬孩子的情绪;
2、需要严肃而坚决地告诉宝宝:“不可以咬人,别人会痛的!”;
3、在有家长可监督范围内,先和较少的小朋友一起游戏玩耍,避免他(她)们因一件玩具争抢,或因不懂表达,引起的咬人或打人行为。
实战情境四:家长的错误提醒及误导(2-3岁)
不少家长们对孩子的咬人行为既不理解其必然性,又表现出不明确的否定态度,或是情绪反应过激烈都是导致孩子们这一行为的原因之一。有的家长在孩子发生咬人行为时,会戏谑性地说:“哟,我家小狗狗咬人了”、“你怎么变成小狗了!?”
育儿师建议:
1、理解孩子发育成长过程中咬人或啃咬事物的必然性,不要用语言对孩子进行提醒或暗示;
2、不要让孩子觉得咬人是一种游戏或有效实现目的的行为;
3、正确坚定的进行否定,合理引导孩子释放情绪,让咬人行为自动减退;
4、用积极趣味的玩具或方法,在孩子咬人行为发生时进行注意力转移的引导。
实战情境五:情绪压力过大或发怒激动
因为语言功能发展尚处起步阶段,身体行动能力仍受限。所以,当孩子的受到欺侮、感到有压力、或者特别愤怒时。例如:妈妈特别喜欢其他小朋友,而忽视自己时;或,自己的玩具被家长随意送给别人时。这些都时引发孩子带有攻击或发泄性咬人行为的因素。
育儿师建议:
1、父母一定要注意了解孩子咬人行为背后的原因;
2、正确坚定的沟通,不使用过激行为进行阻止;
3、对待孩子的情绪与怒气,请先接纳再说理;
4、给予孩子足够关爱,倾听孩子,多鼓励孩子使用言语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