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好习惯,让专注力UP UP

05-09

如何掌握孩子的专心密码?建议父母先从自己与家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开始检视,铲除破坏孩子专注力的无形杀手。国内最大网站的讨论交流区,一位母亲忧心忡忡留言求助:“真的很头痛,孩子不专心,老师交代的事情都听不进去,东西丢三落四,连课本也可以念到不见……他不笨,就是不专心!”

五个好习惯,让专注力UP UP

好习惯三:足够的运动量

活动筋骨,对全身的新陈代谢非常重要。汇整德国许多学者研究成果的《专注力》一书提醒,多多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只要孩子释放出四成的身体能量,大脑就可得到二五%的血液,这对负责处理长期记忆的大脑皮层尤其重要。

许多父母误以为“安静”就等于“专心”,不断要求爱动的小孩安静下来;但事实上,不专心的孩子,常常需要将内在精力消耗掉,就可以继续进行静态工作。

“孩子是因为动不够,所以静不下来,”亲职专家杨俐容提醒;就读特教所,本身也是注意力不足过动的秦育涵也发现,她每次只要跑跑跳跳或打完球后再坐下来念书,特别容易专心。

所以,《专注力》书中提醒家长,不妨以身作则,带孩子从把握日常生活里任何可活动筋骨的机会着手。如出去办事尽量走路或骑脚踏车,或是与孩子一起从事一项可定期参与的体育活动,唯有“动得够”,孩子才能“静得下”。

好习惯四:远离声光的过度刺激

在这个多媒体声光当道的时代,破坏孩子专注力的强力杀手之一,就是多媒体的声光刺激。长期沉浸在声光刺激与一心多用的生活型态,会对孩子的大脑产生影响。

心理系副教授连韵文从电视媒体的特性指出,很多小孩(看电视)可以很专注,但这种专注牵涉到的主动成分很低,基本上是我们受到环境刺激改变(例如荧幕上声光刺激的改变)所引发的本能朝向反应(orientingresponse)

这跟动物听到新的声响,就会转头一样,是本能反应而非主动控制。

连韵文说,基于时间的排挤作用,看愈多电视,其他活动的时间就愈少,用到“主动专注”的机会更形降低,这不利于脑功能发展。

有鉴于此,法国政府最近禁止播映给三岁以下儿童看的电视节目。建议学龄前或学龄儿童,单独看电视的时间要尽量缩短。

好习惯五:让孩子自订目标提升动机

心理师杨文丽非常重视“让孩子自己走出生活节奏”,她用“时间表”与“生活清单”这两项法宝,建立孩子的生活次序感。

“让孩子自己订目标很重要,因为目标会引导行为,”杨文丽自己有两个小孩,姊弟俩幼儿园起,她就每天各给他们一张“时间表”,她只给方向,由他们来决定顺序、规划时间,做完后,自我检核是否达成预定工作。

杨文丽说,一定要相信孩子,信任可以让他们长出能力。

至于“生活清单”,她建议家长和亲子讨论后再决定规则,她发现到:“经过他们自己决定的事,效果会比较好。”孩子的“时间表”与“生活清单”执行成果,会经过自评、互评,当达成预定工作后,就会得到正向肯定。

秩序感与固定的生活节奏,让家庭充满足够的安全与稳定感,是良好专注力的重要基石。孩子的生活架构愈稳定,生活节奏与步调愈清楚,就能产生愈强的安全感与方向感。

其实,很少有孩子“故意不专心”,大多只是“不知道如何专心”。良好的身教,胜过千言万语,父母最后也别忘了提醒自己,要赏识孩子的每一个优点,让正向教养的力量,滋养潜藏于心的专注种子。

查看全文
猜你喜欢
热门 注意力注意力行为习惯
编辑推荐

热门标签

收藏成功!